Skip to content

佛教知识概览

前言

佛教用语一览表:

用语解释
佛陀
部派从原始佛教分裂出的各种佛教派别
上座部/大众部原始佛教最初分裂的两个原始部派
小乘佛教/大乘佛教不同部派佛教的统称

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

释迦牟尼涅槃后,佛教分裂为最初的两个部派: 上座部大众部

上座部与大众部有两个根本区别:

  • 上座部戒律严格,遵从古代戒律;大众部可由僧团共同制定戒律的执行细节,相对较为宽松;
  • 上座部认为“二佛不共世”,而大众部认为“十方有无量诸佛”。

上座部就是小乘佛教,“小乘”二字带有贬义,在梵语中表示小船的意思,是大乘佛教贬低小乘佛教的一种称谓,意思是小乘佛教修行者只顾自乘小船渡到彼岸,而无利他精神,是小型教法。

果位

果位表示 修佛达到的境界,在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各有不同定义。

小乘佛教强调度几,认为世间只有一个佛,即释迦牟尼。小乘佛教有四个果位,分别为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。

大乘佛教强调度人,认为众生皆有佛性,通过修炼都可以成佛。大乘佛教有三个果位,分别为阿罗汉、菩萨、佛。

佛、菩萨、阿罗汉

此三者对应大乘佛教的三个果位,因此只是修炼的不同境界而已。

阿罗汉是佛陀释迦牟尼的得道弟子,共有十六个,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后,加入济公与玄奘二罗汉,发展为大家熟知的十八罗汉。阿罗汉六根清净,已杀尽一切烦恼,并不再受轮回之苦。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,在大乘佛教中,果位位于菩萨与佛之下。

在大乘佛教中,一切行 菩萨道 的修行者都是菩萨。如果说阿罗汉的修行目的在于度几,那么菩萨与之相比还多了另一个使命:度他。菩萨是修炼成佛必经的身份,常见有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地藏菩萨、大势至菩萨等。

佛即佛陀,在小乘佛教中专指释迦牟尼。佛指达到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的修行者,是真正觉行圆满者。

因此,如果以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为三个境界,那么三者达到的境界分别为:

  • 阿罗汉:自觉
  • 菩萨:自觉、觉他
  • 佛: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

华严三圣、西方三圣、东方三圣

因为小乘佛教只有一个唯一的佛,因此西方三圣、东方三圣是大乘佛教的说法。

华严三圣:

  • 释迦牟尼佛
  • 文殊菩萨
  • 普贤菩萨

西方三圣:

  • 阿弥陀佛
  • 观音菩萨
  • 大势至菩萨

东方三圣:

  • 药师佛
  • 日光菩萨
  • 月光菩萨

手印

通过两手的摆放姿势来传达特定的教义或理念,称为手印。佛教发展至今,不同的佛教派别的手印各有差异,有的达到了100多种(瑜伽派等),但是来源于释迦牟尼的 释迦五印 基本在各大流派中共通。

禅定印

  • 含义:禅定
  • 姿势:两手叠放在双腿间,手心向上,左手在下,右手在上,两手拇指相抵

说法印

  • 含义:说法时所结手印,表示摧毁烦恼,使身心清净
  • 姿势:拇指与中指(或食指、无名指)相捻

触地印(降魔印)

  • 含义:驱除妖魔鬼怪
  • 姿势:右手置于膝盖与小腿腹之间,自然垂下,掌心向内,中指触地

施无畏印

  • 含义:结此印使众生心安,无所畏惧
  • 姿势:手举至胸前,手掌向外,手指自然伸展

与愿印

  • 含义:布施、赠予、恩惠众生
  • 姿势:右手自然下垂,掌心向外

佛的三身

大乘佛教认为佛有三身:

  • 法身:法身是抽象的身,代表佛法,法身不现,亦无具象;
  • 报身:佛的客观存在相,形态圆满福态,极为高大,常为诸菩萨说法,报身时隐时现;
  • 应身:又称化身,为了教化众生,以各种生命形式存在,如以活佛的形式现身人间教化众生。

释迦牟尼在人间教化众生,为应身佛,其法身为毗卢遮那佛,报身为卢舍那佛。

五方佛、十方佛

大乘佛教认为 “十方有无量诸佛” ,因此五方佛、十方佛也是大乘佛教的说法。

五方佛与十方佛中的“方”指方位,说五方时,指 中、东、南、西、北 ;说十方时,指 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东南、西南、西北、东北、上、下

在五方佛与十方佛中,最经典的还是东方和西方的佛,分别是:

  • 东方不动佛(阿来佛)或东方药师佛
  • 西方阿弥陀佛(无量寿佛、无量光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