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史纲
商
- 中国 第二个朝代,存在于 约公元前1600年-公元前1046年
- 共历17世31王,延续500多年
- 兴于鸣条,亡于牧野
- 根据商汤灭夏、盘庚迁殷两个关键节点,分为先商、早商、晚商三个阶段
- 武丁时期大量使用甲骨卜辞,标志中国历史进入信史时代
- 曾多次迁都,最后迁至殷(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殷墟),而后270年未迁都(排除帝辛时期的陪都朝歌)
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
商朝的始祖是契(音同谢),相传契的母亲因吞食了玄鸟(燕子)的蛋而生契,后因契辅助大禹治水有功,被封于商邑(商丘)。
从契被封商邑至成汤灭夏的这段时间,称为“先商”。
成汤灭夏/鸣条之战
商历十四世而兴,传至成汤时,商国国力已经很强盛了,于是成汤开始积极谋划灭夏。
汤都于亳。
在鸣条之战中大败夏军,建立商朝。这也是中国历史中严格意义上的第一次改朝换代。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的这段时间,称为“早商”。
盘庚迁殷
因为商朝的持续衰弱,于是盘庚决定迁都,来改变继续衰弱的格局。
殷位于今天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殷墟遗址,盘庚迁殷后的商称为“晚商”,也称“殷商”。
武丁中兴
武丁是盘庚的侄子,武丁在文治武功方面都颇有建树。
甲骨文中有70%的卜辞来自于武丁时期,为考古学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,也帮助中国古代史进入到信史时代。
此外,武丁时期总共征服了81个敌国和叛乱不朝的方国,武丁的妻子妇好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将军,曾多次与武丁共同征战。
从武丁时期大量的青铜器、甲骨文、及各种牺牲(牛牲、人牲等)来看,武丁时期是非常繁荣的,因此历史上评价该时期为“武丁中兴”,武丁也被后世誉为高宗。
牧野之战
由于帝辛(商纣王)残暴无道(存在争议),武王伐纣,在牧野战胜商军,建立周朝。
西周
- 农耕立国
- 周公制礼作乐,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
- 宗法制对后世影响深远
- 封建亲戚,以藩屏周
文王拘而演周易
商纣王得知西伯对于处死九候的不满,将其囚禁在羑里(今安阳市汤阴县羑里城),西伯在囚禁的期间,将伏羲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,并做卦辞,于是有了第一篇经作《易》,而《周易》相传就是从《易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。
武王伐纣
三监之乱
武王伐纣后,并没有大肆杀戮殷民,而是采取了周公的“以殷治殷”的策略,将商纣王帝辛之子 武庚 封在殷地;并将管叔、蔡叔、霍叔分封在邶国周围,以监视武庚,称为三监。
但由于武王在伐纣后没多久就病逝,此时年幼的周成王即位,周公摄政,引起三监的疑虑,武庚抓住此机会拉拢三监,发动叛乱。
成王年幼,在此危难之际,周公发起东征,诛武庚,杀管叔,放蔡叔,废霍叔,平定了三监之乱。
史书记载三监之乱是武王的弟弟们担心“周公将不利于成王”,成王年幼,不具备执政能力,按照宗法制,武王的弟弟中以管叔最长,按道理应由其摄政辅佐成王。但结果摄政的人是周公,很难不引起兄弟们的怀疑,担心周公篡位自立,加之武庚必然有复国的想法,这个时机可以说是非常恰当。
西周王朝刚刚建立就发生叛乱,尽管周公以苦战的形式取得了国家的稳定,但是,武力的镇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怎样让人民的思想趋于一致,让国家长治久安,成为周公下一步要考虑与解决的问题。
三监之乱后,周公将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封于宋(今河南商丘),继续商的祭祀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
成王少,周初定天下,周公恐诸侯畔周,公乃摄行政当国。管叔、蔡叔群弟疑周公,与武庚作乱,畔周。周公奉成王命,伐诛武庚、管叔,放蔡叔。以微子开代殷后,国于宋。颇收殷馀民,以封武王少弟封为卫康叔。晋唐叔得嘉谷,献之成王,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。周公受禾东土,鲁天子之命。初,管、蔡畔周,周公讨之,三年而毕定,故初作大诰,次作微子之命,次归禾,次嘉禾,次康诰、酒诰、梓材,其事在周公之篇。周公行政七年,成王长,周公反政成王,北面就群臣之位。
周初的政策
周人在岐山发展壮大,尽管孔子称文王时已“三分天下有其二”,但即使武王伐纣杀死了商王帝辛,中原以及东方仍然是商朝的遗留势力,武王因此夜不能寐。
如果不能使其彻底臣服,周朝的统治可能会受到动摇。
于是,周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用于稳定统治,使周朝可以接受上天大命,社稷得以延续万年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
武王徵九牧之君,登豳之阜,以望商邑。武王至于周,自夜不寐。 周公旦即王所,曰:“曷为不寐?”王曰:“告女:维天不飨殷,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,麋鹿在牧,蜚鸿满野。天不享殷,乃今有成。维天建殷,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,不显亦不宾灭,以至今。我未定天保,何暇寐!”王曰:“定天保,依天室,悉求夫恶,贬从殷王受。日夜劳来定我西土,我维显服,及德方明。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毋固,其有夏之居。我南望三涂,北望岳鄙,顾詹有河,粤詹雒、伊,毋远天室。”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。纵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虚;偃干戈,振兵释旅:示天下不复用也。
营造成周
为了更好地控制东方的商朝遗民,武王时期已着手对于成周的建设,而营造工作实际到 成王五年 才完成(何尊中的记载),营造的具体事宜是交给周公的。
在当时的地理版图下,洛阳位于天下之中,诸侯们朝贡周天子的路程大致是相同的(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此天下之中,四方入贡道里均”)。
位于宝鸡的中国青铜器博物院,有一件镇馆之宝 —— 何尊。何尊底部刻有122字的铭文,其中尤以“宅兹中国”最为出名,这也是“中国”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,这里的“中国”指的是国家的中央,“宅兹中国”指的是住在天下之中。
成周营造完成后,周公将商的遗民强制迁徙到成周居住,以方便控制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
武王徵九牧之君,登豳之阜,以望商邑。武王至于周,自夜不寐。周公旦即王所,曰:“曷为不寐?”王曰:“告女:维天不飨殷,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,麋鹿在牧,蜚鸿满野。天不享殷,乃今有成。维天建殷,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,不显亦不宾灭,以至今。我未定天保,何暇寐!”王曰:“定天保,依天室,悉求夫恶,贬从殷王受。日夜劳来定我西土,我维显服,及德方明。自洛汭延于伊汭,居易毋固,其有夏之居。我南望三涂,北望岳鄙,顾詹有河,粤詹雒、伊,毋远天室。”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。纵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虚;偃干戈,振兵释旅:示天下不复用也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
成王在丰,使召公复营洛邑,如武王之意。周公复卜申视,卒营筑,居九鼎焉。曰:“此天下之中,四方入贡道里均。”作召诰、洛诰。成王既迁殷遗民,周公以王命告,作多士、无佚。召公为保,周公为师,东伐淮夷,残奄,迁其君薄泵。成王自奄归,在宗周,作多方。既绌殷命,袭淮夷,归在丰,作周官。兴正礼乐,度制于是改,而民和睦,颂声兴。成王既伐东夷,息慎来贺,王赐荣伯作贿息慎之命。
周初的分封/宗法制/封建诸侯,以藩屏周
为了更方便对天下的控制,周初进行了一系列的分封。
其中,宗法制是所有措施中最为重要的,影响了其后几千年的历史,直到现在都有它的影子。
宗法制规定,周天子为大宗,诸侯为小宗;诸侯在其国内为大宗,卿大夫为小宗;卿大夫在其采邑内为大宗,士为小宗。如此这般,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根的树,天下的子民不过都是在这颗树上的枝叶罢了。
制礼作乐
成康之治
成王、康王的统治期间,周朝天下太平,社会安定,出现了第一个盛世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:“刑错四十余年不用”,刑具四十多年不使用,当时社会的安定程度,可见一斑。
《史记·周本纪》
成王将崩,惧太子钊之不任,乃命召公、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。成王既崩,二公率诸侯,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,申告以文王、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,务在节俭,毋多欲,以笃信临之,作顾命。太子钊遂立,是为康王。康王即位,遍告诸侯,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,作《康诰》。故成康之际,天下安宁,刑错四十馀年不用。康王命作策毕公分居里,成周郊,作《毕命》
从成王担心儿子不能胜任,告诫其要节俭、不放纵、守信这些事情来看,成王是一个好君主,也是一个好父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