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,有感
皇帝的评价
评价一个皇帝,往往从文治与武功两方面进行。而真正广为大众所熟知的,往往是武功要偏重一些。
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、汉武帝、唐太宗,其实都是在武功方面有着明显建树的。而讲求与民休养生息、轻赋税、薄徭役的皇帝们,总是在大家讨论的“第二梯队”。由此可见,开疆拓土 这件事有多么的重要!
一个国家的版图大小是非常重要的,我们都知道中国有着960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,可以说是幅员辽阔。之所以有着这么大的地理版图,其实是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的鲜血与奋斗所换来的。如果古代的皇帝们不思进取,偏安一隅,我想中国之版图必然不会有今天的大小!
因此,总结一下,一个皇帝,如果在位期间,能做出以下功绩,必然会流芳百世:
- 开拓疆土:不管通过何等方式,拓荒也好,侵略也好,使得国家的地理版图增大的功绩往往是最大的
- 获得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、文化影响力:汉武帝开启丝绸之路,让大汉王朝的威名远播;唐太宗时期万邦来朝,文化自信。
历史的选择
皇帝,富有天下,权力至高无上。但即便如皇帝实力之强,想要推动历史,也不是轻而易举的。
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后世评价极高,一生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颇有建树的皇帝。文治方面,汉武帝推行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,统一了文化与思想,影响后世两千年,在前期延续文景两代皇帝与民休养的政策,使得国内经济与文化均达到较高的水平;武功方面,汉武帝北击匈奴、开辟西域,开启丝绸之路,使大汉文化广泛传播,促进了与全世界的经济、文化交流。
但是,这真的是汉武帝一人的功劳吗?是他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吗?
个人认为,是也不是。不是在于,汉武帝之所以能“穷兵黩武”,在位54年打了40多年的仗,其基础至少有二:
- 国内政局稳定。景帝期间平定七国之乱,大大削弱了藩王的权力,从此内政基本无忧;
- 经济发展良好。文帝、景帝皆勤俭治国,崇尚黄老之治,轻赋税、罢酷刑、修水利、倡农业,国内经济大好,一片盛世景象。
因此,评价一个人,除了从个人本身去考量,更要考虑其周围的诸多因素,综合考量。评价一个君王,更是如此。
汉武帝本人在有良好基础的前提下,励精图治,富有开拓精神,且善于识人,提拔能人,最终这些能人也为汉武帝和他的大汉王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无不名垂青史。
感叹历史之博大
中国的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、绚丽多彩,每一个字词,每一个事物,每一个人物,都对应了一段丰富的历史。这些历史,或激情澎湃,或波澜不惊,或感人肺腑,或令人神伤,或让人潸然泪下,或使人恨之切齿。
史之博大,终生学习亦尚能窥其一二,真可谓“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”啊!
生命有限,但历史无限,无数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历史,最终为我们后人贡献这璀璨的历史世界!吾辈当勤奋学习是也!!
—— 写于2023年6月26日
所谓通史
最近在看《中国通史》《中国古代史》,得到如下感悟:
- 所谓通史,依历史发展之脉络,对每个朝代下的人、事作简单陈述,想要知道全貌是不可能的,通史帮助我们厘清历史脉络,了解中华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的大致发展过程;
- 相比按照年代的脉络去了解历史,从文化的角度去了解会更好,新版的《中国通史》已经将中国文化史作为第一部分进行讲解,并且相比中国政治史,它占了大半;
- 读史当有自己的思考,应当相互关联、融会贯通,不可厚古薄今,亦不可厚今薄古。
—— 写于2023年7月16日下午
人治的弊端
最近在看商周时期的历史,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话:“在XX统治时期,国力强盛,社会安定”、“XX后,国力开始衰落”、“XX时期实行XX的政策,国力迅速提升”。
因为基于人治,当碰到勤政、贤明的君王时,国家就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情景,百姓得以安居乐业,甚至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国力在这样的君主的统治下会得到迅速的提升。
但是当碰到不称职的君主时,先人留下的基业会被迅速糟蹋、败坏,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更有甚者,发生暴动甚至起义。轻者,君王废弃令立新君;重者,改朝换代。
怎么解决人治所带来的治理极不稳定的弊端呢?
法治也许是一条道路。尽管,法律也是人定的,但是与人治明显的不同是“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”,这样,“人”在治理过程中的特殊性、干预性就被大大削弱了,只要保证法的合理性、稳定性,那么治理也就变得相对稳定了。
因为在封建时代,君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,怎么保证君王一定会守法,并且不会随意去改动法,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,因此,个人认为,在这种体制下,想要实现彻底的法治是不可能的。但是,局部的法治总比完全没有法治来的好。
秦始皇的灭六国大一统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《过秦论》中说到:“及至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宇内,吞二周而亡诸侯,履而制六合,执敲扑而鞭笞天下,威振四海。”始皇帝在六世(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)的不懈努力下,终于统一了全国,这听起来很简单,但是,怎么保证六世统治皆治世而非乱世,这可不是纯靠运气的,否则比秦朝更有优势的晋国、齐国更应该提前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才对。
众所周知,秦孝公时期商鞅在全国实行变法,大大提升了国力。尽管商鞅所行之法触动了老贵族阶级的利益、法律苛刻严酷不近人情,孝公死后,因为老贵族的设计商鞅最后落得个五马分尸的下场,令人唏嘘。但是,秦惠文王执政时,并没有废除新法,而是继续沿用至秦始皇时。
个人认为,几代秦王坚持新法的执行,将秦国变成一个法治的国家,才是秦始皇得以统一全国的原因吧!